《科創板日報》(編輯 鄭遠方),今日,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對《鋰離子電池行業規范條件(2021年本)》(征求意見稿)(下稱“《規范條件》”)和《鋰離子電池行業規范公告管理辦法(2021年本)》(征求意見稿)同時公開征求意見。
《規范條件》提出,引導企業減少單純擴大產能的制造項目,加強技術創新、提高產品質量、降低生產成本。同時還對企業多方面作出指導。具體來看:
一方面,對企業所用生產工藝和設備提出明確定性、定量要求;
另一方面,則對電池和電池組能量密度,以及正負極材料比容、隔膜拉伸強度、電解液的四大主材產品性能作出定量規定。其中,動力性電池目標數據為:能量型電池能量密度≥180Wh/kg,電池組能量密度≥120Wh/kg;功率型電池功率密度≥700W/kg,電池組功率密度≥500W/kg。
與之對應的,目前傳統電池包能量密度平均為180Wh/kg。蔚來9月底發布的三元鐵鋰標準續航電池包能量密度為142Wh/kg;多家廠商競逐的4680電池能量密度達300Wh/kg。
值得一提的是,《規范條件》中“檢測”這一道電池制造環節被多次提及。
盤面上,鋰電設備中,中國電研今早上漲7.06%,報32.28元/股;杭可科技上漲3.66%、星云股份漲1.47%——三者主營業務均為檢測設備/后道設備。
回歸技術本源 聚焦發展主線
從上述文件來看,工信部本次的兩大基調是避免粗放式發展、鼓勵技術創新。而技術進步、降本增效不僅是業內廠商的追求,同樣也是市場消費者一直以來的關注焦點。
這些發展目標需從產業鏈多環節切入,共同發力。那么,從電池及四大主材來看,有哪些技術路線有望受惠?
首先,從電池本身來說,主要有兩大具體方向。
第一是結構創新,主要手段便是做大電芯。其中方形電池優勢獨特;圓柱電池中,近期風頭大盛的4680電池有望將能量提升5倍;軟包則有望在固態導入,擴大應用。
第二是結構集約化,向無模組化演進。寧德時代的CTP、比亞迪的刀片電池并非是重點,未來CTC等技術有望實現更高程度集成。
其次,從材料來看,同樣也是降本增效一大突破口?!?span>Nature Energy》曾對三元NCM/石墨型電芯進行成本拆分,其中材料成本占電芯成本比例達到74.9%,其中正極材料在材料成本中占比約五成。
正極角度:短期1-2年來說,高鎳正極已商用,是較明確的開發及應用方向;中期3-5年,富鋰錳基、高電壓正極等更滿足比能要求;長期8-10年,無鋰正極的應用將使體系發生較大革新。值得一提的是,五礦證券指出,磷酸錳鐵鋰(LMFP)是重要的新型材料開發方向。
負極角度:目前石墨負極仍是主流,但其比容已接近上限,硅基負極、金屬鋰負極是研發熱點。其中,硅基負極路線中,特斯拉、比亞、蔚來、寧德時代等已相繼布局,廣汽埃安全球首次將新型硅負極材料應用到大型動力電池電芯產品,貝特瑞已實現硅碳負極量產,杉杉股份、江西紫宸等具備小量試產能力。
電解液角度:固態電池是必須直面的遠景技術,其核心之一是固態電解質的開發。目前,蜂巢能源已發布基于凝膠電解液的動力電池產品,蔚來則預計2022年交付基于混合固液電解質的150kWh固態電池包。
隔膜角度:五礦證券上述報告認為,聚烯烴材料及添加劑作為隔膜基體材料,未來仍將是主流產品。但長期看,產業仍會有可預期的變化。一方面,大儲能時代臨近,驅動隔膜輕薄化、新材料發展;另一方面,全固態電池無需液態電解質與傳統隔膜。
從電池行業整體說來,高壁壘主要體現在五個維度:高強度的研發投入,深厚的技術積淀;精益生產,極限制造創新;有效、高質的產能擴張,形成規模效應;構建完備的供應鏈體系;與全球領軍車企深度協作。
由此看來,機構認為有利于形成強者更強的行業格局,龍頭企業競爭優勢有望進一步強化。